相關文章

紫爆空汙+環境劇變!氣喘失控恐致命

資料來源:紫爆空汙、環境劇變,氣喘控制不當要人命!

氣喘是一種呼吸道的過敏疾病,其病患常常從小時候開始,就會有症狀出現,好發年齡層為18歲以下、40歲以上,而合併越多過敏疾病的患者,本身的氣喘會更難控制。根據美國胸腔學會在1986年公布的診斷準則,氣喘是一種臨床徵候群,其特性是呼吸道對多種刺激的反應性異常增加,主要表現在呼吸短促、哮鳴及咳嗽,經過治療可以得到緩解。

而台灣的氣喘病人也逐年遞增,兒童的比率更是高得嚇人,居然較之前成長10倍!平均每5個國小學生中就有1人。研究發現,氣喘患者人數成長可能與環境汙染和飲食西化有關,尤其近年來空汙問題嚴重,更成為誘發氣喘的主因之一。前陣子國內才舉辦過反空汙大遊行的活動,期望衝破霧霾,爭取健康呼吸平權,終結「一個天空兩個台灣」的困境,同時呼籲政府相關單位應更積極面對這個問題。

誘發氣喘的因素不外乎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過敏原(如:塵蟎、灰塵、花粉、黴菌、德國蟑螂、動物毛皮與絨毛玩具等)和氣溫劇變、早晚溫差大、PM2.5空氣汙染、香菸、酒精、食品添加物(此類最容易誘發小兒氣喘)、藥物(如:阿斯匹靈、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胃食道逆流、呼吸道病毒感染、強烈的情緒刺激及劇烈運動等。雖然有些人的氣喘是與先天基因有關,但也有不少人是因後天環境因素所產生的過敏體質,更進一步造成支氣管慢性發炎而誘發。

有氣喘痼疾的人,時常以為沒有復發就不需要用藥,但是,氣喘發作是無法預期的,平時就應固定使用醫師處方的低劑量類固醇來先行預防。有些人會擔心長期使用類固醇,容易產生危害身體的副作用,其實不然,氣喘患者所使用的吸入劑,其類固醇含量極低且只針對局部,與口服或針劑等大劑量的類固醇不同,毋需擔心。這種含類固醇的吸入劑,其正確使用方法為:吸入後憋氣十秒鐘,讓藥物(氣體)停留在支氣管壁末梢或肺泡上,待其進入支氣管後再吐氣。

在飲食方面,也有不少食物對氣喘有一定的幫助。2008年一項國內的研究發現,針對一般的氣喘病人,多吃大豆有助於降低過敏疾病的發生。學童每週吃3次以上的大豆,較偶爾吃一次者發生氣喘的危險性減少0.32倍。國外有報告認為,大豆所含的大豆異黃酮有助減少血液及細胞的發炎物質,或許對於降低過敏有幫助。

但在2015年,美國針對氣喘控制不佳的病人所做的研究指出,包含345位使用氣喘藥物後仍有症狀的成人和12歲以上的孩童,隨機分配兩組分別透過飲食攝取100毫克的大豆異黃酮保健食品或安慰劑,24週後檢測肺功能、氣喘症狀量表及呼吸道發炎指標,結果發現各項指標都沒有顯著的改善,顯示大豆異黃酮保健品在嚴重氣喘病人的控制上並沒有明顯效果。新鮮大豆等豆類食品,從健康的觀點來看確實可降低過敏,但若使用的是大豆異黃酮萃取物的保健食品,則對氣喘似乎沒有助益。

國衛院已發表最新氣喘患者飲食指南,蔬菜建議吃四份(兩碗熟菜),水果兩份(一般拳頭大小或兩碗),補充含有Omega-3的食物如秋刀魚、鮭魚、鯖魚、四破魚等或堅果(堅果過敏者不宜),並攝取適量益生菌,連續使用16周後可以大幅降低氣喘發作機率。

另外,油炸類食物、碳酸飲料、漢堡、彩色糖果與蜜餞、果乾、果糖、醃漬品,則儘量不碰;乾金針、未經包裝的魷魚絲和市售的免洗筷多少會殘留二氧化硫,可能誘發氣喘,也不要購買或使用。

適當運動有助於氣喘患者改善病情,只要在運動前先做好暖身或於運動前30分鐘使用醫生開立的預防性用藥即可。當然平時的保健方式也不可少,運動時更應避開會誘發氣喘的過敏原(如:游泳池中的氯)。

我們該如何與氣喘和平共處?除了平時使用低劑量的類固醇來預防之外,氣喘患者也應準備尖峰流速器定時監測肺部功能。這種尖峰流速器,可依個人體型與狀況不同來訂定自己的最佳值,其使用方法為每日早、中、晚定時測量,數值下降若超過平時的20%即有發作的可能。

而一般單純感冒與感冒併發氣喘有何不同之處?即一般感冒患者,若只是出現扁桃腺發炎所引起的發燒、喉嚨痛,並無久咳不癒,其肺功能並不會下降,但若因慢性支氣管發炎,造成久咳不癒導致其肺功能下降,就容易引發氣喘。

最後要提醒的是,平時需留心空汙狀況,溫差大注意保暖,多補充蔬果,常吃含有Omega-3的小型深海魚,再加上攝取適量益生菌,可以明顯改變肺部功能,輔助藥物治療,進而預防氣喘發生。

加入LINE好友,享專人服務與最新資訊!💙

https://lin.ee/jDmQJ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