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台灣PM2.5三大面向:空汙現況多嚴重?要怪中國還是怪自己? – TNL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近年來PM2.5和空氣污染的問題,一直是民眾關心的重大議題。特別是中南部的冬天降雨天數較少時,空污的問題就更讓人有感。在眾多空汙組成的物質中,因為被認為和肺癌、以及許多全身性的疾病有關,其中最被關注的污染物就是PM2.5了。
關於PM2.5的新聞很多,相關的研究也不少,但卻鮮少有特別以「台灣」為主體,去研究並且彙整的資訊。這次MedPartner美的好朋友團隊有幸在台北市醫師公會的邀請下,與台北市政府環保局、台北市醫師公會,以及台大公衛學院等單位合作,製作了一份給醫療人員衛教專用的簡報,希望能為空汙的防治盡一份心力。
這份簡報將除了完整介紹PM2.5是什麼、對人體健康有哪些影響以外,我們更從政策的角度,希望大家一起思考可以透過哪些努力,來從「根本」的源頭減少PM2.5,並讓大家了解該如何自我保護。希望大家撥出幾分鐘的時間,一起看看這份資訊,也分享給身邊的親友,一起關心彼此的身體,以及我們共同生活的環境。
PM2.5是什麼?從哪裡來?
PM2.5到底是什麼?其實它的名字就說明了一切。PM代表的是懸浮微粒(Particulate Matter)的縮寫,2.5則是表示微粒的粒徑,單位是微米(µm),因此PM2.5就是粒徑小於2.5 µm的懸浮微粒。
但光是這個說明,應該還是很難想像PM2.5到底有多小吧?讓我們舉一些大家日常生活中會覺得細小的事物來做個對照。海灘的細沙直徑約為90 µm,是PM2.5的36倍大,人類頭髮的直徑約為50-70 µm,是PM2.5的20-28倍大。所以PM2.5是真的非常小的粒子喔!它會對人體影響這麼大,也跟它的粒徑有關。如果是大一點的粒子,人體呼吸道的黏膜跟纖毛通常可以阻絕、排除,但這麼小的粒子,你的呼吸系統就真得很難守備了。
PM2.5並不都是人類產生的,其實自然界本來就會有PM2.5,只是人為的活動讓事情變得更複雜了。原生性的PM2.5來源有幾種,包含來自自然界的沙塵、火山灰、海鹽,以及來自人為活動的工業排放與交通廢氣排放。
在這邊以台北市為例,北市的PM2.5主要來自是「人為活動產生」,僅有5%來自自然界(海鹽)。污染程度較高的工業活動,以及相對不環保(相較於大眾運輸)的交通方式,是台北市PM2.5污染的大宗。
台灣的PM2.5問題,到底要怪中國還是怪自己?
在空氣品質不佳PM2.5濃度竄升,全台空汙紫爆的時候,大家常會聽到新聞報導說因為東北季風把中國霧霾帶來台灣,因此讓台灣的空氣品質變差了。新聞會這樣報,其實也不難猜到原因,通常要全國多數區域都空污嚴重時,新聞才比較會報導。但如果是全國性同時都空污指數爆表時,這時跟境外汙染源,特別是中國飄來的空汙,通常會有關。
但台灣的PM2.5問題,到底是中國的問題,還是自己的問題呢?答案是「都有」,只是多數的時候,我們還是要怪自己。我們如果把關注從「特定的幾天」,拉開到以「整年」的維度來思考時,就會有不同的想法了。
為了分析這個問題,我們再拿台北市來當個例子吧。中國的PM2.5及其他空氣污染物質,通常是受到東北季風影響。因此如果台北市要受到境外空汙影響時,首當其衝的,應該是位於萬里的空氣品質監測站[2]。
但從萬里測站2017年的空汙日曆來觀察,可以發現整年統計下來,只有14天明顯受到中國霧霾的影響,整年度受到境外空汙影響的比例僅有3.8%。所以台灣的空氣污染到底要怪誰呢?中國絕對是因素之一,這不可否認,而且這種境外的空汙很讓人討厭,因為根本是別人造的業要我們來擔,很不公平啊。但以整年的統計看下來,空氣不好的這些日子中,空汙的來源主要是還是台灣自己產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條件下,受到中國霧霾的影響才會比較嚴重,而且受到影響的天數佔比偏低。
要改善中國的空汙,只有中國人自己有辦法,這大概很難是台灣人能干涉的。但台灣自己的空汙,還是要靠自己來救,至少要在我們能做的範圍內,盡力去加油了。而且根據目前的研究,只要台灣自己產生的空汙能得到控制,雖然還是不時可能受到中國空污的影響,但至少多數的日子都可以過得不錯,不必一天到晚出門都得感受「濃郁」的空氣。
PM2.5在台灣的現況是什麼,有多嚴重?
根據台北市環保局提供的資料,在台灣的6個直轄市中,越偏南部的直轄市,年度空氣品質不良的「站日數」的比率越高,而且越往南走,PM2.5的「年平均值」也越高[1]。
會造成這樣的現象,並不能特別怪罪到南部的鄉親身上,這和臺灣在過去數十年的政策方向有關,在蔣經國前總統所主導的十大建設,以及後續的許多經濟發展的規劃中,臺灣的中南部確實承受了比北部更大的污染,而且在當年相對高壓的時空背景下,即使覺得不公平,多數的民眾也只能接受。
台灣的經濟與社會發展至今,我們其實需要更深入地思考,我們的經濟發展方向該往什麼方向走?經濟和環保可能有衝突,但未必一定會衝突。這其實是個超級大的議題,要綜合考量的因素非常多。在這些議題中,自然科學的角色很重要,但人文科學的角色也不應該忽略,在此就先點到為止,留給大家一起思考,我們再把問題拉回空汙議題。
我們的空汙標準夠水準嗎?還是只是掩耳盜鈴?
空汙對人體有害,這已經是明確的事實,目前台灣對PM2.5的年平均值,訂定有國家標準,是15 µg/m3。但實際上,只有台北市(PM2.5年平均值15.3µg/m3)比較接近標準,其他五都的PM2.5年平均值,其實都高於國家標準。
但台灣的標準這樣定,真的就夠了嗎?世界衛生組織(WHO)認為當PM2.5年平均值低於10µg/m3時,才不至於對人體健康產生嚴重的負面的影響,因此即便是最接近國家標準的台北市,還是跟WHO的標準有些距離。
我們也可以反思,台灣在空汙議題上,把國家的標準定得比較寬鬆,這個作法到底好不好呢?如果以這個數字作為階段性的目標去努力,可能是有意義的。但我們都不該忘記,在科學上我們應該前進的目標,應該至少是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喔。
PM2.5會對健康產生哪些不良影響?
拜近年來各家媒體積極報導所賜,多數民眾都知道暴露PM2.5對人體健康不好。但這些負面的健康影響會發生在人體的哪些部位?會產生什麼疾病?會不會造成死亡?有哪些人是特別容易受到PM2.5傷害的呢?
由於PM2.5的暴露主要是透過呼吸吸入,首當其衝的就是呼吸系統(鼻、咽、喉、氣管、支氣管、肺)[3]。但進入呼吸系統後,因為PM2.5的粒徑非常小,可以進入微血管隨血液循環全身,因此理論上只要是血液到得了的地方,PM2.5就都到得了。
在人體內的PM2.5能夠在不同器官產生發炎反應,對人體產生系統性的影響,常見受到影響的器官/系統包含:呼吸系統、循環系統(心、血管、血液)、生殖系統、腦、肝臟、腎臟,已經是遍佈全身了。這些器官、系統受到PM2.5的影響之後,在不同的族群會導致不同的健康負面影響,甚至是疾病,而且男女老少都躲不掉。
舉例來說,成年人暴露PM2.5可能因懸浮微粒引起的發炎反應導致心血管疾病,也可能增加罹患慢性腎臟病的風險[4、5]。成年女性則可能因為暴露PM2.5,增加罹患卵巢癌死亡的風險[6]。
PM2.5對年長者產生的影響,同樣與引發體內發炎反應有關。發炎反應可能造成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也就是俗稱的三高[7]。而發炎反應加上三高,會促使粥狀動脈硬化與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孕婦在懷孕期間暴露PM2.5,除了可能增加流產風險以外,暴露濃度每增加10µg/m3時,胎兒更可能出現生長遲滯、小於妊娠年齡、低出生體重(<2500g)等問題[8]。
而低出生體重的孩童在幼年早期(0-9歲)出現氣喘症狀的機會,也因暴露PM2.5而增加[9]。如果是本身已罹患第一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的患者,或是屬於老人、孩童、肥胖者都是更容易受到空氣污染影響的族群,受到的健康影響,是比一般民眾更嚴重的[10]。
PM2.5和空汙對健康有害,但到底會不會造成死亡?
有些人可能會認為,「空汙對身體不好我知道,但至少不會馬上死人啦!」但這樣的想法,可能太過天真囉。
不要以為空氣污染產生的死亡都需要經過長期暴露。回顧歷史上著名的空汙事件,例如英國的倫敦煙霧事件與美國的多諾拉煙霧事件,當年在高濃度的污染與特定氣候、地形的交互影響下,相關的數據都告訴我們,嚴重的空氣污染是有可能在短時間內造成死亡的[12]。
另外根據台大公衛學院的研究,PM2.5在台灣國人死亡負擔重要危險因子中,排名名列第四[11]。每年約有8600人因暴露PM2.5被奪走性命,其中2/3的人是提早死亡的。暴露PM2.5所造成的主要死因包含:冠狀動脈心臟病、中風、肺癌、慢性肺阻塞等等。
關於PM2.5還有其他空氣污染物質造成的影響,大家千萬不要低估。這個問題是真的不分男女、老幼、族群,全面在影響所有人類的健康。
PM2.5的問題嚴重又危險,我們到底該怎麼辦?
看到這,大家應該都能理解PM2.5的危害了,但我們到底可以怎麼做呢?
多數的人應該會想到如何自保,但我們必須殘酷地說:自保的效果還是有限,重點應該是一起努力降低排放。
自保幫助有限,減排才是重點
如果可以自保的話,專家們當然不會反對。但因為PM2.5真的太難防護了,就算花了大量的心力與資源想辦法自我防護,效果還是很有限。惟有降低排放,才能從根本解決問題。
要做到降低排放,有賴政府訂定相關的環保政策,以及民眾的配合。以台北市政府為例,環保局在今年度的減排政策包含柴油車汰舊換新、建構電動車友善環境、弱勢加碼補助汰換二行程機車、提升綠運輸使用量、餐飲業防污設備標準規範、低污染鍋爐以及鄰近大型電廠天然氣化等[1]。
雖然政府已經有所行動,但作為一個民主國家的公民,除了配合減排政策之外,我們更要發揮公民的角色,持續監督中央與地方政府的相關決策。也別忘了,台灣是一個民主的國家,但民主絕對不是只有在投票那一天運作,而應該落實在生活的每一天。持續了解相關的議題,關注相關的政策發展,甚至實際參與各種行動,其實都是在為我們共同的未來投票喔。
PM2.5如何自我防護
空汙已經很嚴重,但是要能做到有效的減排,仍然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與時間。在空氣品質從源頭改善前,你可以透過以下5大原則來自我保護:
- 不讓PM2.5進家門,交通尖峰時關閉門窗。
- 避免在家製造PM2.5。揚塵、燃燒就會有PM2.5,例如室內燃香就該避免。
- 盡可能排出家中的PM2.5,使用空氣清淨機與排氣扇(但實際可清除的範圍有待評估)。
- 外出前查詢當地空氣品質,並根據查詢結果決定活動強度。
- 避免在交通繁忙的道路旁運動,運動時較大的呼吸量反而會讓你吸進更多的PM2.5。
如果是在台北上班與生活的朋友,可以點選台北市空氣品質監測站,查詢即時的空氣品質,也能夠在行政院環保署的空氣品質監測網,看到全國的空氣污染狀況。專家提出了「一般民眾」與「敏感性族群」,在不同程度空氣品質下的活動建議。在查詢即時空氣品質指標後,大家可以根據這張表,來做戶外活動程度的規劃。
有些眼尖的朋友可能會發現,五大原則中並不包含「戴口罩」。為什麼會這樣呢?如果你是要防顆粒較大的空氣污染物,那戴口罩是有幫助的,但如果是要防PM2.5,那其實是有困難的。
疾病管制署指出,市面上常見的口罩包含棉布口罩、活性碳口罩、醫療用口罩與N95丟棄性過濾面罩,其中只有N95面罩可以過濾95%的PM0.3懸浮微粒,可以有效預防PM2.5[13]。但是有戴過N95的人就知道,這個東西是很難久戴的,為了達到一定的氣密性,舒適性就被犧牲了。
不過別以為口罩完全沒有意義喔,空氣品質不佳時,仍可配戴口罩。像是棉布口罩與醫療用口罩,仍可對於較大的懸浮微粒(例如PM10)進行過濾,對於一些可能導致過敏的物質,還是多少有幫助。
台灣人,一起為我們呼吸的空氣做些努力吧
「陽光、空氣、水」是生命的三要素,沒有人是不需要呼吸的,因此空氣品質與我們每個人的健康息息相關。
其實不需要等到政策要求,我們日常生活中就能對PM2.5減排做出貢獻,像是節約用電、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就是每個人都能夠做到的。有開車的朋友如果透過定期保養確保引擎燃油效率,避免汽車怠速時引擎空轉,都能夠讓PM2.5的排放變得更少(當然能夠少開車會更好)。
在國內也有不少倡議團體,持續在呼籲民眾正視空汙議題,並要求政府推動更積極的污染防治。可以的話,也希望大家一起主動關心這些團體,讓更多人一起把關空氣品質。
台灣是我們的國家,是2000多萬台灣人、眾多的海外遊子,還有世世代代的台灣人們終將死生與共的地方。在這座美麗的島嶼,所有的自私,特別是在環保上的自私,終究都會傷害到你的同胞、你的親友,還有你自己。別再等待了,從今天起,就開始行動吧。也請協助把這些資訊,分享給身邊的所有朋友,讓我們一起用實際的行動保護台灣。
加入LINE好友,享專人服務與最新資訊!💙https://lin.ee/VJbg4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