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文章

黃瑽寧:車內空氣品質亮紅燈 五招對抗汙染源

資料來源:黃瑽寧:車內空氣品質亮紅燈 五招對抗汙染源|親子天下

一上車就鼻塞、咳嗽、打噴嚏?車內其實潛藏不少過敏原和有毒化學物質,危害一家大小的健康。

孩子的健康從「安全呼吸開始」有效減少身體發炎與過敏>>

這幾年來,相信大家漸漸開始重視每天呼吸的空氣品質,除了知道病從口入之外,病也會從鼻孔吸入。

我的做法是,在每天出門前,一定會事先查看空汙指標與PM2.5的濃度,如果紫爆時,就會盡量不出門。

而在居家環境中,要留意杜絕二手菸、三手菸,霾害時要關起門窗,還有裝潢時,要選低甲醛的安心建材,才不至於住在「病態建築」(Sick Building)裡。

除此之外,根據研究調查顯示,台灣人平均每天花將近兩小時待在車上,因此車內的空氣品質,也應該被大家重視。今天就花一些篇幅,跟大家分享車內空氣品質的主要汙染源,有以下四點:

汙染源一:車體內裝釋放的揮發性有機物質(VOCs)

相信很多爸爸媽媽跟我一樣,自從小孩上學之後,必須常常開車接送小孩往返學校。有時候接孩子下課,家長太早到校,把車子停在路邊,這時候總是陷入兩難:將車子熄火,怕熱又怕悶;但若不熄火,又怕造成汙染,怎麼做都不對。

二○一六年韓國漢陽大學曾經做過一個實測,研究者針對熄火、不熄火、開空調、不開空調等情境,觀察車內的VOCs濃度有無差異。實驗結果告訴我們,怠速加上車內循環,VOCs濃度會比平常高出五倍!對於長時間待在車上吹冷氣的駕駛人而言,真的不可不慎。

除此之外,車內的揮發性有機物質,也會隨著溫、溼度而改變。

舉例來說,香港浸信會大學在二○一八年檢視五十一台各種廠牌的汽車時發現,車內溫度愈高、溼度也愈高的情況下,乘客吸入的VOCs濃度就愈高。

這現象或許可以解釋某項研究結果,也就是發現計程車司機的罹癌機率,比一般人高出許多。

汙染源二 :人體呼吸製造的二氧化碳

什麼?二氧化碳也與健康相關?是的,你沒看錯。為什麼開車的人容易打瞌睡?關鍵點就在車內的二氧化碳濃度。車內的二氧化碳不是來自汽車,而是自己呼氣而來的,因此車上乘客愈多,二氧化碳濃度也會愈高。

當車內二氧化碳濃度超過2500ppm,駕駛人就會失去專注力、開始打瞌睡、疲勞感上身,就更容易出車禍,因此一般車內二氧化碳安全濃度建議是低於1000ppm。

要不讓車內二氧化碳濃度飆高,開窗駕駛當然是個好方法,但要注意,必須在大腦被催眠之前就打開,因為一旦開始打瞌睡,開窗就已經太遲了。但開窗之後,恐怕又會吸入更多窗外的PM2.5與氮氧化物,利弊得失真的很難拿捏,有些人只好使用冷氣的外循環,搭配空氣過濾系統,大概是唯一折衷之道。

汙染源三:窗外滲入的PM2.5與氮氧化物

剛才提到車窗外的PM2.5與氮氧化物,其中PM2.5對健康的危害,我們就不贅述了,至於氮氧化物,是來自汽車排放廢氣中,一種容易誘發氣喘的物質。醫學研究證實,空汙中的氮氧化物濃度與氣喘發作頻率成正比,長期暴露者不僅容易咳嗽,當下也會產生疲憊與噁心感。

當空氣中的氮和氧,在汽缸高溫作用後,會從排氣管噴出氮氧化物,因此,市區車流量愈大,空氣中的濃度就愈高。氮氧化物也是霧霾和酸雨的元凶,幸好近年來環保標準提升,馬路上的氮氧化物相較以前來得減少。

汙染源四:萬年不清洗的致敏物

不論是吸傳統菸製造PM2.5,或是吸電子煙製造丙二醇(PG),喜歡在車上抽菸的駕駛,可能會危害日後乘坐的乘客,因為這些三手菸會深深陷入汽車坐墊中,隨著時間慢慢釋放出來,造成他人的過敏症狀。

有些人多年不清理車內環境,或者汽車安全座椅萬年不清洗,與塵螨、黴菌在車內共處一室,導致乘客一上車就開始鼻塞、打噴嚏或氣喘發作,真的也不是辦法。

隨著車內健康空氣議題被重視,許多汽車製造廠商都致力於選用低VOCs的材質,以及改善車內的循環系統,並加入空氣濾淨等功能,期望帶給駕駛人與乘客更乾淨的空氣。

至於家中的老爺車,我們至少可以做好五件事:

一、避免長時間停車怠速。

二、空調定時轉換為外循環。

三、不要在車內吸菸。

四、有必要時,在車內加裝空氣濾淨器。

五、定期清理車內環境。

顧好車內的空氣品質,才能完善保障家人與自己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