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文章

孕期暴露在PM2.5下 小心寶寶罹患思覺失調!!

資料來源: PM<span class=”subscript”>2.5</span>污染与低出生体重发生风险关联的研究进展

大氣顆粒物(particulate matter,PM)按顆粒直徑可細分為可吸入顆粒物(顆粒直徑<10 μm,PM10)、粗顆粒物(顆粒直徑10~2.5 μm,PM10~PM2.5)、細顆粒物(顆粒直徑<2.5 μm,PM2.5)和超細顆粒物(顆粒直徑<0.1 μm,UFPs)。PM主要來源於燃燒後直接排放的氣體和通過化學反應生成的氣體,可以通過呼吸道等途徑進入人體。早年PM10的研究較多,近十年來隨著霧霾事件的頻發,PM2.5逐漸得到關注。

PM2.5是指環境空氣中空氣動力學當量直徑小於等於2.5微米的顆粒物。能較長時間懸浮於空氣中,其在空氣中含量濃度越高,就代表空氣污染越嚴重。雖然PM2.5在地球大氣成分中含量很少,但對空氣品質和能見度等有重要的影響。與較粗的大氣顆粒物相比,PM2.5粒徑小,面積大,活性強,易附帶有毒、有害物質(如重金屬、微生物等),且在大氣中的停留時間長、輸送距離遠,因而對人體健康和大氣環境品質的影響更大。10 μm直徑的顆粒物通常沉積在上呼吸道,2 μm以下的可深入到細支氣管和肺泡。細顆粒物進入人體到肺泡後,直接影響肺的通氣功能,使機體處在缺氧狀態。據WHO估計,2013年全球87%的人口暴露於PM2.5濃度大於10 μg/m3的環境中。

2013年2月,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將PM2.5的中文名稱命名為細顆粒物(fine particulate matter,FPM)。細顆粒物的化學成分主要包括有機碳、元素碳、硝酸鹽、硫酸鹽、銨鹽、鈉鹽等。

與其他污染物相比,細顆粒物的空間分佈更均衡,因此,這些顆粒物的戶外測量水準也可作為多種污染物個體暴露的一個實用的代表性指標。


出生體重小於2 500 g的新生兒,稱為低出生體重兒;出生體重低於1 500 g的新生兒,稱為極低出生體重兒。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2016年世界兒童狀況報告》[1],世界範圍內低出生體重發生率在16%左右,各國低出生體重的發生率不等,其中發展中國家低出生體重發生率大約是發達國家的2倍。中國低出生體重的發生率為6%左右[2],2011年—2020年中國婦女兒童發展綱要設定目標降低至4%以下[3-4]。

胎兒階段,母親營養不良或疾病因素都可能導致胎兒發育遲緩,在出生時體重過低。低出生體重新生兒皮下脂肪少,保溫能力差,呼吸機能和代謝機能都比較弱,容易感染疾病,死亡率比體重正常的新生兒要高得多,其智力發展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還可能影響到兒童期的生長發育[5]。

同時,低出生體重對成年期的遠期健康也有影響。低出生體重可以反映胎兒早期發育狀況,大量流行病學和動物實驗研究顯示,發育早期宮內暴露於營養不良或有害的環境因素可導致機體生理和代謝發生永久改變,導致其成年期肥胖、2型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肺功能低下、認知障礙等成年慢性疾病發生風險增加,這一過程發生在胎兒發育的視窗期,即健康和疾病的發育起源(developmental origins of health and disease,DOHaD)。對1944—1945年暴露於荷蘭饑荒的孕婦及該時期出生兒童的相關佇列研究顯示,在胎兒發育關鍵視窗期,胎兒期暴露於母體宮內營養不良與其成年後的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冠心病)、精神分裂症、高脂血症、糖耐量減低、超重肥胖等有關[6-8]。

此外,與正常發育的胎兒相比,宮內發育受限的胎兒出生後多數出現代償性生長。低出生體重兒加上出生後的追趕型生長,可能大大增加了兒童期高血壓以及糖尿病等成年慢性疾病的風險[9-11]。

https://lin.ee/jDmQJ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