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http://shuj.shu.edu.tw/blog/2018/12/29/%E9%9A%B1%E5%BD%A2%E6%AE%BA%E6%89%8B-%E5%85%A8%E7%90%8360%E8%90%AC%E5%85%92%E7%AB%A5%E5%9B%A0%E7%A9%BA%E6%B1%99%E6%AD%BB%E4%BA%A1/
記者 陳又齊、鍾英卉、蔡于茵、黃耿誼/採訪報導
世界衛生組織於今年10月底在瑞士日內瓦召開「空氣汙染與健康國際會議」指出,空汙情形加劇可能造成每年700萬人死亡,全球有92%人口居住在細懸浮微粒PM2.5超標地,其中兒童受影響更甚,據估計,光民國105年全球就有60萬兒童因空汙而死。
世界衛生組織於102年將空氣汙染列為主要環境致癌物,並於今年10月「空氣汙染與健康全球會議」發佈《空氣汙染與兒童健康》報告,針對燃燒化石能源以及家用烹飪燃料導致的室內汙染與各國討論解決方針,希望減少依賴化石能源並使用乾淨無汙染的技術和原料改善空汙問題。
PM2.5意即直徑小於2.5微米的懸浮微粒,煤和石油燃燒、烹飪的油煙、燒香祭拜皆會形成PM2.5,因其體積小容易穿過鼻腔纖毛黏膜直接進入人體內並流入血液,甚至會積聚於氣管或肺部,造成呼吸道和心血管等疾病,其中兒童因為呼吸速度相較成人更快速而更容易深受其害。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環境工程與管理研究所教授林文印表示,工業革命使機器代替手工,砍伐大量的樹木製成木炭,導致森林面積大大減少,取而代之的是大大小小的煙囪,因燃燒各種不同的礦產而導致不同空氣汙染物產生,包含重金屬、煤灰、氮氧化物、硫氧化物等。
歐美國家目前大多已為已開發國家,已開發國家將大型開發行為轉移到開發中國家,如中國、東南亞國家或部分東歐國家,加上全球能源供需不均,開發中國家考量國家經濟發展,在利益衡量下,環境成為被犧牲的一方。
透過明確的規範以及相關措施、技術的推廣,棘手的空汙問題還是有解決之道。林文印指出,各國家空氣汙染成因不盡相同,其管制策略皆因地制宜,美國因空氣有跨境傳輸問題,針對工廠、火力發電廠等大型固定污染源所排放跨境汙染物制定了跨州空氣污染規範。
針對移動源部分,全球目前管制策略趨勢為禁售燃油車,以電動車為主要推動策略,如美國、印度、挪威、荷蘭等國家正在推行。台灣目前正朝此方向進行管控措施的擬定,政府預計於114年禁售燃油機車,129年禁售燃油汽車,以電動汽機車取代傳統車輛,減少交通排放汙染。
因空汙致死的病患,九成為中低收入國家且主要集中於亞非兩洲,國立台北科技大學環境工程與管理研究所教授曾昭衡認為,貧窮國家或亞非地區為增進經濟發展,常以寬鬆的環保法規吸引廠商投資;相對而言,經濟最強盛的美國早在86年就提出將PM2.5納入國家標準;位於亞洲的日本也早已跟上歐美腳步,還給民眾新鮮空氣。
曾昭衡表示,台灣空氣品質落後於歐美先進國家及日本,與韓國、香港相當並優於大陸主要城市。以102年為例,台灣PM2.5年平均濃度是24微克/立方公尺,台北市17微克/立方公尺,台中市25.7微克/立方公尺,高雄市30.7微克/立方公尺,台灣相較全球其他45大城市排名為中後段,空氣汙染的狀況極為嚴重。
台灣於94年增設PM2.5監測儀,101年增訂PM2.5空氣品質標準,將24小時值定為35微克/立方公尺,年平均值定為15微克/立方公尺,相當於美日的標準,為目前國際最嚴格的PM2.5標準界定。
106年設立「空氣汙染防制策略」和「空氣汙染防制行動方案」並三讀通過《空氣汙染防制法》修正草案增訂工廠源頭管制、加嚴移動汙染源管制等,為空品制定管理制度,根據環保署空氣品質年報顯示歷年全國造成空氣汙染物濃度呈下降趨勢。
空氣汙染已成為全球影響國人健康的重大元凶,各國政府未來將如何因應並共同攜手解決已成為不容忽視的國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