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 首次!南京醫科大學團隊發現PM2.5誘發兒童哮喘的新機制
近年來,兒童哮喘患病率一直呈上升趨勢。因而在現代醫學中,研究清楚兒童哮喘發生及誘發機制顯得尤為必要。
近日,南京醫科大學張正東和王美林教授團隊發表了題為“細顆粒物(PM2.5)通過細胞外囊泡攜帶的let-7i-5p調控MAPK信號通路進而誘發兒童哮喘”的研究成果,首次發現了細胞外囊泡參與PM2.5誘發兒童哮喘的新機制,為兒童哮喘防治提供了新思路。該成果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Advanced Science》上
“支氣管哮喘是兒童時期較為常見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是遺傳及表觀遺傳因素與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環境因素尤為重要。PM2.5暴露是兒童哮喘發作的重要誘因之一。”鄭瑞告訴記者,“既往觀點認為,PM2.5進入氣道後首先沉積在作為支氣管‘第一道防線’的人支氣管上皮細胞(HBE),受損的上皮細胞刺激多種免疫細胞釋放大量細胞因數;當這些因數進入下層哮喘終極效應細胞——人支氣管平滑肌細胞(HBSMC),繼而導致氣道的過度狹窄,引發咳嗽、喘息、胸悶等哮喘相關症狀。但在哮喘的臨床治療中,當對上述細胞因數進行有效控制時,哮喘的症狀僅得到部分的緩解。因此我們推測,可能還存在其他機制參與上下層細胞間通訊,進而誘發哮喘。”
鄭瑞介紹,團隊在研究中提取了PM2.5直接刺激HBE細胞(PM2.5-HBE)後分泌的細胞外囊泡,再用這些細胞外囊泡孵育正常HBE細胞,發現應激分泌的細胞外囊泡可以“橫向”引起周邊正常HBE細胞出現細胞損傷效應。在此基礎之上,團隊又發現,PM2.5-HBE細胞所分泌的細胞外囊泡還可以通過“縱向”途徑影響下層敏感性HBSMC。“經過一系列的實驗,我們最終發現,PM2.5暴露下HBE細胞釋放的一種顯著高表達的微小RNA,即‘let-7i-5p’,通過與裝載蛋白ELAVL1相互作用,被包裹進入HBE細胞分泌的細胞外囊泡內,進而‘橫向’破壞氣道第一道防線及‘縱向’增強終極效應細胞收縮能力,引起氣道高反應,進而誘發兒童哮喘。”鄭瑞表示,打個形象的比方,如果說原來只知道跑道的起點、終點與大致方向,現在則有了一張較為詳盡的“路線圖”。 “兒童因呼吸和免疫系統機能發育尚不成熟,是屬於對環境危險因素(如PM2.5)敏感的人群。”鄭瑞說,該研究從環境暴露和表觀遺傳學角度,多層面揭示了PM2.5誘發兒童哮喘的作用及分子機制,為PM2.5誘發兒童哮喘提供了重要的實驗室證據,也將為今後兒童哮喘的個體化預防和幹預提供重要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