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文章

世界衛生組織最新報告:空氣汙染將誘發兒童慢性病及降低認知學習能力

文章來源:世界衛生組織最新報告:空氣汙染將誘發兒童慢性病及降低認知學習能力

2018年世界衛生組織調查報告:兒童比成人更容易受到空氣汙染危害

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簡稱WHO)在2018年10月30日召開的首次「全球空氣汙染與健康大會」前夕提出了一份新的報告《空氣汙染與兒童健康:清淨空氣是良方》(Air Pollution and Child Health: Prescribing clean air),評估了室外和居家空氣污染對兒童健康的影響。報告顯示,全球有93%、相當於18億名15歲以下的孩童暴露在超標的空氣污染環境中。而且在2016年,就有約60萬名15歲以下的孩童死於空氣污染。

空氣汙染對於兒童到底會有甚麼影響呢?報告進一步指出,暴露於空氣污染的孕婦很可能會早產,並產下體重過輕的嬰兒;也會影響兒童的神經發育和認知能力,並可能引發哮喘和兒童癌症;而暴露於高濃度空氣污染的兒童,可能在往後更容易罹患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歐洲最新的研究更顯示,暴露在超細顆粒空氣汙染物下會導致兒童的血壓上升。WHO的研究進一步指出,兒童特別容易受到空氣污染影響,因為孩童的生活空間較接近地面,而污染物往往集中在低處(例如汽機車的排氣管位置);而且幼童的呼吸速度也比成人快,因此會吸收更多的污染物。經常使用汙染性燃料用於照明、取暖與烹飪的家庭中,新生兒和幼兒也更容易受到居家的空氣污染影響。

台灣空污南部比北部嚴重,西部比東部嚴重,兒童健康首當其衝

國家衛生研究院環境醫學所教授郭育良的研究團隊,於2011、2016至2017年調查台灣6至15歲孩童,觀察7天內平均空污短期效應,研究發現暴露在高濃度PM2.5、PM10及臭氧下,即使暴露時間短,仍會影響肺活量。台北榮總胸腔科特約主治醫師江啟輝表示,空污不只會對成人造成危害,兒童的呼吸道、免疫系統仍在發育,對於空污當中的刺激物質更為敏感。

根據台北市環保局提供的資料,在台灣的6個直轄市中,越偏南部的直轄市,年度空氣品質不良的「站日數」比率越高,而且越往南走,PM2.5的「年平均值」也越高。會造成這樣的現象,和臺灣過去數十年的經濟建設政策有關,中南部確實承受比北部更大的污染。

造成空氣汙染的主要物質,包括臭氧、顆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和鉛等。這些汙染物可能來自於自然因素以及人為造成,自然因素好比火山爆發時所噴發的煙灰;而我們現今所造成的空氣汙染則大多是因為工業化下的人為因素所造成,譬如汽機車所排放的一氧化碳或者工廠燃燒時所排放出的二氧化硫。我們時下最常聽見的PM2.5、PM10則是屬於顆粒物,顆粒物有些是自然生成的,如沙塵暴、森林火災、植物或海上浪花,但人類活動,如機動車燃燒燃料、電廠或其它工業化過程也都會產生。

PM2.5之所以危害重大,是因為它是極小的細懸浮微粒(particulate matter, 簡稱PM),直徑小於或等於2.5微米,大約只有人體頭髮直徑的28分之1。這種顆粒物能穿透肺泡,隨血液循環全身,造成身體各種疾病。PM2.5指數愈高代表空污愈嚴重。我國環保署認定的PM2.5標準日均值是35(35μg/m3,每立方公尺35微克),超過此數值即代表暴露在危險當中。實際上,只有台北市(PM2.5年平均值15.3µg/m3)比較接近標準,其他五都的PM2.5年平均值都高於國家標準。但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認定,只有當PM2.5年平均值低於10µg/m3時,才不至於對人體健康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因此即便是最接近國家標準的台北市,還是跟WHO的標準有些距離。

台灣兒福聯盟報告:多數家長擔憂空污影響孩子健康 但對空污知識不甚了解

台灣兒童福利聯盟於2017年10月至12月期間,針對台灣北、中、南三個區域,各選擇了兩所位於交通要道,或是鄰近大型汙染源的國小,執行《家長空汙認知與兒童影響狀況調查》,邀請學童家長協助填寫實體問卷,總計6所學校發放3200份問卷,回收率為79.21%。調查結果發現近九成(91.4%)的家長覺得空氣汙染的問題日益嚴重,而且有87.0%家長曾因為空氣不好而要孩子減少參與戶外活動;同時兒福聯盟也抽查家長對於空汙相關知識的了解程度,結果發現有71.8%的家長答錯,且有84.2%的家長沒有查詢空氣品質的習慣;而針對校園環境,有超過六成的家長希望校園加強綠化或添購空氣清淨機,另外在授課影響部分,有17%的家長不清楚學校應變狀況,停調課或改上室內課的比例也不高。

身為家長,幫助孩子遠離空污環境是必須的行動

關於還給自己和孩子一個空氣清淨的環境,兒福聯盟、環保署以及國際衛生組織提出了一些具體的建議。

1. 對政府提出呼籲:要求制定有效的防治策略和配套措施

呼籲政府拿出有效的治理方法,面對空氣汙染的成因,從源頭對症下藥處理。例如,車輛排氣應逐期加嚴、推動電動車、增加使用再生能源、改善廢棄物管理、制定餐飲業防污設備標準規範以及鄰近大型電廠天然氣化等。環保署空保處長吳盛忠表示,新《空污法》將授權地方政府可劃設「空品維護區」,2020年學校、醫院優先劃定,高污染車輛禁入校園周邊,並嚴格禁止車輛怠速。而在空氣品質尚未改善之前,尤其是針對嚴重的中部和南部,也需要設置合適的室內活動場地,以及合宜的課程規劃,讓孩子們在空氣品質不佳時也可以好好活動。

2. 與學校加強聯繫:強化校園空汙應變措施,與家長保持暢通的溝通管道

學校除在綠化和硬體設備上有所加強外,更應確實傳達給家長因為空汙而停課、調課或改變作息的實際情形,讓家長也能夠有所因應,給予孩子防護。

3. 重視自身家庭照護

1. 不讓PM2.5進家門,交通尖峰時關閉門窗。

2. 避免在家製造PM2.5。揚塵、燃燒就會有PM2.5,例如室內燃香就該避免、定期檢查清潔並使用好的抽油煙機等等。可使用空氣清淨機與排氣扇(但實際可清除的範圍有待評估)。

3. 避免在交通繁忙的道路旁運動,運動時較大的呼吸量反而會讓你吸進更多的PM2.5。

4. 外出前查詢當地空氣品質,並根據查詢結果決定活動強度。如果是在台北上班與生活的朋友,可以點選空氣品質自動連續監測站,查詢即時的空氣品質,或者進入行政院環保署的空氣品質監測網,看到全國的空氣污染狀況。專家提出了針對「一般民眾」與「敏感性族群」,在不同程度空氣品質下的活動建議。

行政院環保署的空氣品質監測網址(點此)

空氣品質自動連續監測站網址(點此)

健康小常識:戴口罩到底能不能預防空污?

疾病管制署指出,市面上常見的口罩包含棉布口罩、活性碳口罩、醫療用口罩與N95丟棄性過濾面罩,其中只有N95面罩可以過濾95%的PM0.3懸浮微粒,可以有效預防PM2.5。但是有戴過N95的人就知道,這個東西是很難久戴的,為了達到一定的氣密性,舒適性就被犧牲了。不過別以為口罩完全沒有意義,空氣品質不佳時,仍可配戴口罩。像是棉布口罩與醫療用口罩,仍可對於較大的懸浮微粒(例如PM10)進行過濾,對於一些可能導致過敏的物質,還是多少有幫助。所以說,如果是要預防顆粒較大的空氣污染物,那戴口罩是有幫助的,但如果是要防PM2.5,那其實是有困難的。

文章編輯:Tracy Hou

核稿編輯:NC

圖片來源:VisualHunt、WHO、Schoolgirls_Adam Jones_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參考資料:

1. 環境資訊中心:『空污是「新菸害」 WHO:全球90%兒童呼吸有毒空氣』

2. 國家環境毒物中心:『世界衛生組織:全球超過90%以上兒童每天呼吸有毒的空氣』

3. 蘋果日報:全球1年60萬孩童死於空污

4. WHO: Air pollution and health: How will our children continue to breathe?

5. 關鍵評論:「台灣PM2.5三大面向:空汙現況多嚴重?要怪中國還是怪自己?」

6. Child in the city: Air pollution’s devastating impact on children’s health

7. Children & Nature: Car Pollution Hurts Kids’ Performance in School

8. 兒福聯盟: 2018台灣家長空汙認知與兒童影響狀況調查報告

9. 維基百科:空氣汙染